湖南湘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HUNAN XIANGTOU HOLDINGS GROUP CO.,LTD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為湖南擘畫了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的宏偉藍圖,成為我省“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戰略思想和行動綱領。一年來,全省國資國企系統積極投身“三高四新”戰略主戰場,堅持黨建引領聚合力、創新驅動促發展,打好布局結構優化、科技自立自強、國企改革深化、對標一流提質、黨建強基固本主動仗,努力推動國資國企勇當“三高四新”戰略主力軍。截至今年8月底,省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59萬億元,上交稅費155.31億元,實現營業收入4443.83億元、利潤235.6億元,經濟運行呈現良好態勢。
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上當先鋒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國資國企緊扣“三高四新”戰略要求,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一是做好頂層規劃設計。堅持精準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三高四新”戰略要求,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繼續壯大和布局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電磁能等高端裝備,鈦材鈦件、高強鋁合金等新材料,人工智能及工業互聯網等戰新產業領域,力爭占據行業龍頭地位或進入行業第一方陣;對鋼鐵、建筑施工、有色金屬、鹽及鹽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大技術創新和品牌打造力度,推進生產裝備的現代化、生產工藝的精細化、生產流程的智能化。力爭到2025年培育世界500強企業1-2戶,中國500強企業7戶,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行業冠軍。二是加快布局結構調整。出臺《省屬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實施方案》,按照“3+3+2”的思路,開展專業化歸并整合,重點理順機場集團、糧食集團、高速集團和現代投資的管理體制,推動組建能源集團、環保集團、酒店(旅游)集團,整合“三院”(有色院、稀土院、勞保院)和“兩所”(湘繡所、工美所)。以提質增效為重點,推進能源、交通、旅游、醫藥、有色金屬等領域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以轉型升級為重點,推進鋼鐵、工程機械、鹽化工、電機電控、工程建設等領域結構性調整、數字化賦能。以培育新動能新優勢為重點,推進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性布局、精準化施策。以確保經濟安全為重點,推進糧油肉、水電氣、交通設施、軍民融合等領域托底性保障、應急化響應。三是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圍繞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和“3+3+2”產業集群,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根基。在省屬企業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產品創新項目和軍民融合項目,加快布局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人工智能及傳感器、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16個產業鏈。截至2020年底,共有23個項目入選“5個100”工程,涉及投資額535億元。省屬企業戰新產業涉及資產占比20.2%,營收占比35.1%。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擺在核心位置,在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上打頭陣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資國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導推動企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重點突破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把國有企業打造成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截止目前,省屬企業共引進9個院士或優秀科技人才團隊,打造創新聯合體或創新聯盟25家。“十三五”末,省屬企業共有國家級研發創新平臺37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7家、制定國家或行業標準840項、有效發明專利3645項。“十四五”期間,力爭新增國家級研發創新平臺不低于2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0家以上。二是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支持企業參與“揭榜掛帥”,鼓勵企業開展原始創新、融通創新和集成創新,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科技活動全覆蓋。從國有資本預算金中連續三年列出專門預算支持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力爭三年內監管企業實現研發投入強度提升至3%的總體目標,部分重點優質企業達到5%以上。實施創新主體增量提質計劃,加快培育一批“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形成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企業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發展,重點企業建成工業智能體并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其他企業實現數據打通,達到流程級水平。三是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樹立人才強企理念,實施“英培計劃”,優先從“雙一流”高校中選拔優秀應屆畢業生,為企業創新發展儲備后備人才。落實省“芙蓉人才行動計劃”,推進市場化選人用人改革,吸引聚集科技、金融、管理等高端人才。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有效參與分配的多元化多層次激勵體系,完善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最大限度激發高端創新人才、優秀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的活力、動力和創造力。健全容錯糾錯機制,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形成支持大膽探索、鼓勵擔當作為的鮮明導向,營造激勵創新的良好環境。
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上挑重擔
國資國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推進國企改革和開放合作。一是深入推進國企改革。精準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確保2021年完成三年改革總體任務的70%。第一,以混改和上市為重點推進對外改革。堅持“三因三宜三不” 原則分層分類推進混改,“一企一策”,條件成熟的集團層面混改可以實現再突破,子企業層面混改重點抓好2020年集中推介的83個混改項目的跟蹤落地;大力推進資產證券化,力爭到2022年新增8家左右上市公司,經營性資產證券化率提升到40%左右。第二,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為重點推進對內改革。認真貫徹落實我省《關于省屬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若干措施》,推動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大力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競爭類子企業加快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完善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開展多種方式的中長期激勵。二是穩步推進開放合作。推動省屬企業與世界500強和民營頭部企業在資本、技術、項目等層面開展交流合作。繼續以央企對接合作為重點,采取項目共投、技術共研、平臺共建等多種途徑,打造央地、省市國資合作典范。積極參與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建設,充分利用中非經貿博覽會平臺資源,引導建筑、交通、水利建設、裝備制造、軌道交通、新材料等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抱團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大裝備輸出和產能跨境合作。
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在履行“四新”使命上作表率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國資國企堅持強根鑄魂,把加強黨建作為引領“三高四新”戰略的根本保證。一是突出抓好黨的政治建設。全面建立第一議題制度,持續落實全國、全省國企黨建工作會議精神,對標對表意識明顯增強,服務大局成為全省國資系統上下共識,將黨建工作與國資國企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扎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二是大力促進黨建融合。將黨建要求寫進公司章程。一級企業全部實現黨委書記、董事長“一肩挑”。開展強基提能專項行動,以“五化”支部、書記聯項目、黨員先鋒行為抓手,促進黨建和生產經營深度融合。2020年各企業共補齊短板弱項11939個,其中規范組織設置1021個,新配齊班子971個,完成換屆1232個,落實“一肩挑”新增280戶。連續五年開展企業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三是狠抓巡視巡察和審計整改。2020年全年,面對面約談企業負責人13人次,12戶企業巡視反饋696個問題整改完成率96%;第一、二輪巡察發現企業484個突出問題整改完成率83.5%,推動建章立制53個,重大問題整改追回資金1.2億多元,責任追究18人次,發現干部問題線索61條。實現委管企業巡察全覆蓋。
湖南湘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ICP備案號:湘ICP備13008969號技術支持:康曼德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為湖南擘畫了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的宏偉藍圖,成為我省“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戰略思想和行動綱領。一年來,全省國資國企系統積極投身“三高四新”戰略主戰場,堅持黨建引領聚合力、創新驅動促發展,打好布局結構優化、科技自立自強、國企改革深化、對標一流提質、黨建強基固本主動仗,努力推動國資國企勇當“三高四新”戰略主力軍。截至今年8月底,省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59萬億元,上交稅費155.31億元,實現營業收入4443.83億元、利潤235.6億元,經濟運行呈現良好態勢。
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上當先鋒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國資國企緊扣“三高四新”戰略要求,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一是做好頂層規劃設計。堅持精準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三高四新”戰略要求,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繼續壯大和布局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電磁能等高端裝備,鈦材鈦件、高強鋁合金等新材料,人工智能及工業互聯網等戰新產業領域,力爭占據行業龍頭地位或進入行業第一方陣;對鋼鐵、建筑施工、有色金屬、鹽及鹽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大技術創新和品牌打造力度,推進生產裝備的現代化、生產工藝的精細化、生產流程的智能化。力爭到2025年培育世界500強企業1-2戶,中國500強企業7戶,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行業冠軍。二是加快布局結構調整。出臺《省屬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實施方案》,按照“3+3+2”的思路,開展專業化歸并整合,重點理順機場集團、糧食集團、高速集團和現代投資的管理體制,推動組建能源集團、環保集團、酒店(旅游)集團,整合“三院”(有色院、稀土院、勞保院)和“兩所”(湘繡所、工美所)。以提質增效為重點,推進能源、交通、旅游、醫藥、有色金屬等領域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以轉型升級為重點,推進鋼鐵、工程機械、鹽化工、電機電控、工程建設等領域結構性調整、數字化賦能。以培育新動能新優勢為重點,推進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性布局、精準化施策。以確保經濟安全為重點,推進糧油肉、水電氣、交通設施、軍民融合等領域托底性保障、應急化響應。三是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圍繞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和“3+3+2”產業集群,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根基。在省屬企業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產品創新項目和軍民融合項目,加快布局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人工智能及傳感器、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16個產業鏈。截至2020年底,共有23個項目入選“5個100”工程,涉及投資額535億元。省屬企業戰新產業涉及資產占比20.2%,營收占比35.1%。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擺在核心位置,在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上打頭陣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資國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導推動企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重點突破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把國有企業打造成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截止目前,省屬企業共引進9個院士或優秀科技人才團隊,打造創新聯合體或創新聯盟25家。“十三五”末,省屬企業共有國家級研發創新平臺37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7家、制定國家或行業標準840項、有效發明專利3645項。“十四五”期間,力爭新增國家級研發創新平臺不低于2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0家以上。二是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支持企業參與“揭榜掛帥”,鼓勵企業開展原始創新、融通創新和集成創新,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科技活動全覆蓋。從國有資本預算金中連續三年列出專門預算支持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力爭三年內監管企業實現研發投入強度提升至3%的總體目標,部分重點優質企業達到5%以上。實施創新主體增量提質計劃,加快培育一批“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形成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企業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發展,重點企業建成工業智能體并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其他企業實現數據打通,達到流程級水平。三是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樹立人才強企理念,實施“英培計劃”,優先從“雙一流”高校中選拔優秀應屆畢業生,為企業創新發展儲備后備人才。落實省“芙蓉人才行動計劃”,推進市場化選人用人改革,吸引聚集科技、金融、管理等高端人才。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有效參與分配的多元化多層次激勵體系,完善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最大限度激發高端創新人才、優秀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的活力、動力和創造力。健全容錯糾錯機制,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形成支持大膽探索、鼓勵擔當作為的鮮明導向,營造激勵創新的良好環境。
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上挑重擔
國資國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推進國企改革和開放合作。一是深入推進國企改革。精準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確保2021年完成三年改革總體任務的70%。第一,以混改和上市為重點推進對外改革。堅持“三因三宜三不” 原則分層分類推進混改,“一企一策”,條件成熟的集團層面混改可以實現再突破,子企業層面混改重點抓好2020年集中推介的83個混改項目的跟蹤落地;大力推進資產證券化,力爭到2022年新增8家左右上市公司,經營性資產證券化率提升到40%左右。第二,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為重點推進對內改革。認真貫徹落實我省《關于省屬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若干措施》,推動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大力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競爭類子企業加快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完善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開展多種方式的中長期激勵。二是穩步推進開放合作。推動省屬企業與世界500強和民營頭部企業在資本、技術、項目等層面開展交流合作。繼續以央企對接合作為重點,采取項目共投、技術共研、平臺共建等多種途徑,打造央地、省市國資合作典范。積極參與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建設,充分利用中非經貿博覽會平臺資源,引導建筑、交通、水利建設、裝備制造、軌道交通、新材料等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抱團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大裝備輸出和產能跨境合作。
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在履行“四新”使命上作表率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國資國企堅持強根鑄魂,把加強黨建作為引領“三高四新”戰略的根本保證。一是突出抓好黨的政治建設。全面建立第一議題制度,持續落實全國、全省國企黨建工作會議精神,對標對表意識明顯增強,服務大局成為全省國資系統上下共識,將黨建工作與國資國企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扎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二是大力促進黨建融合。將黨建要求寫進公司章程。一級企業全部實現黨委書記、董事長“一肩挑”。開展強基提能專項行動,以“五化”支部、書記聯項目、黨員先鋒行為抓手,促進黨建和生產經營深度融合。2020年各企業共補齊短板弱項11939個,其中規范組織設置1021個,新配齊班子971個,完成換屆1232個,落實“一肩挑”新增280戶。連續五年開展企業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三是狠抓巡視巡察和審計整改。2020年全年,面對面約談企業負責人13人次,12戶企業巡視反饋696個問題整改完成率96%;第一、二輪巡察發現企業484個突出問題整改完成率83.5%,推動建章立制53個,重大問題整改追回資金1.2億多元,責任追究18人次,發現干部問題線索61條。實現委管企業巡察全覆蓋。